此次 U-CAR 所進行的主流中型掀背集評單元,參與集評的 3 款車,毫無意外的都是市場一時之選,之所以用主流來描述,除了市場上銷售量佔有一定比例之外,因應市場需求而將豐富的先進主動安全配備、也就是現今車壇中相當受到消費者重視的 ADAS 系統,更是這 3 款中型掀背之所以能稱之為主流的關鍵要素。
簡稱為 ADAS 的 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先進主動安全配備,各大品牌在包裝時內容或有增減,但主要都是包含了幾項功能,分別是駕駛便利輔助以及進階安全防護等系統,前者能提供駕駛人更輕鬆愉快的駕馭輔助,同步也能達到行車安全的一定成果,而後者則是更進一步的提高行車安全防護,降低意外的發生或是減少意外產生之傷害。
先進主動安全配備一覽 | |||
車型 | Ford Focus ST-Line | Mazda Mazda 3 Bose旗艦型 | Toyota Auris旗艦型 |
先進主動安全配備名稱 | Ford Co-Pilot360 | i-Activsense | Toyota Safety Sense (TSS) |
車距維持巡航系統 | ACC Stop & Go全速域主動式定速巡航調節 | MRCC全速域主動車距控制巡航 | ACC主動式車距維持系統 |
車道偏移 | 警示+輔助 | 警示+輔助 | 警示+輔助 |
車道維持 | LCA車道導正輔助 | CTS巡航模式車道維持輔助 | ─ |
前向碰撞預警 | PCA前向碰撞預警 | ● | ● |
AEB自動緊急煞車 | AEB全速域輔助煞停 | SBS智慧前行煞車輔助 | PCS預警式防護系統 |
盲點偵測 | BLIS視覺盲點偵測系統 | BSM盲點偵測 | BSM盲點偵測 |
閃避轉向 | ESA閃避轉向輔助 | ─ | ─ |
駕駛疲勞警示 | ● | ● | ● |
後方交通警示 | CTA倒車來車警示 | RCTA後車警示 | ─ |
後方交通主動煞車 | ─ | SBS-R智慧倒車煞車輔助 & SBS-RC智慧後車盲區煞車輔助 | ─ |
智慧型頭燈 | AHB自動遠光燈 | HBC遠近光燈自動調節+主動式轉向 | AHB智慧型遠光燈自動切換系統 |
現行車壇各大品牌陸續將先進主動安全配備,列為重點產品項目之一,事實上,先進主動安全配備並非單一系統或配備,而是整合了多項輔助功能配備的系統,許多品牌也會為其冠上統一名稱,也藉由統一名稱的推出,能夠將相關科技更明確的介紹給消費者,以此次參與集評的 3 個品牌來看,Ford 將之命名為 Co-Pilot360,同步也在麾下許多車系中,導入搭載部分配備的「Co-Pilot360 Technology」。而 Toyota 則是以簡稱為 TSS 的 Toyota Safety Sense 為名,至於 Mazda 的部分,其系統的統合性名稱為 i-Activsense。
而在此次的集體評比中,試車組將會針對兩大重要系統進行測試,分別是車距維持巡航系統的實際操作,以及請來 U-CAR 當家測試員艾比,進行自動緊急煞車系統的實際測試;不過,此次參與集評的 Ford Focus 5 門版、Mazda Mazda3 5 門版、Toyota Auris 等三款車,Ford Focus 並未參與自動緊急煞車系統的測試,集評前 U-CAR 編輯部積極與福特六和進行溝通,但福特六和表示基於其公司安全考量之規定,非由內部測試人員於公司指定測試條件下,不受測 AEB 全速域輔助煞停系統。
全速域與否車距維持巡航系統差異不小,車道維持旅程舒適性更高
車距維持巡航系統,也就是國內消費者俗稱為 ACC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的功能,乃是透過攝影機與雷射或是紅外線的遠距偵測系統串聯 (少數車廠採用雙攝影機設定),能夠主動控制與前車之間的距離,搭配定速巡航功能,一般而言定速功能設定在時速 30km/h 以上始能啟用,再加上車道偏移的輔助與警示功能,來達到類似半自動駕駛的功能;就現今的科技發展而言,這樣的搭配組合已經逐步變成「基本盤」。
車距維持巡航系一覽表 | |||
車型 | Ford Focus ST-Line | Mazda Mazda 3 Bose旗艦型 | Toyota Auris旗艦型 |
可設定速域 (km/h) | 0~200 | 0~145 | 30~180 |
設定起始條件 | 時速30km/h起 | 時速30km/h以上始可設定 | 30km/h以上 |
最低取消時速 | ─ | ─ | 車速低於30km/h |
車距維持功能取消 | ─ | ─ | 實際車速低於設定車速16km/h以上 VSC或PCS煞車作動 |
完全停止後起步功能 | ● | ● | ─ |
完全停止後起步的再啟動條件 | 按鈕+油門 | 按鈕+油門 | 重新設定 |
車道維持輔助 | ● | ● (55km/h以下作動) | ─ |
車距調整 | 4段 | 4段 | 3段 |
現行國內市場較積極的品牌,已經陸續將車距維持巡航系統升級至全速域版本,也就是在原先時速 30km/h 始作動的定速巡航功能外,再加上低速巡航的功能設定,提供駕駛人從靜止到 180km/h (各品牌最高速域設定不一) 的自動跟車效果;並且在原先的車道偏移以警示與輔助之外,再增添車道維持輔助功能,系統能藉由攝影機偵測車道兩側道路標線,讓車輛自動維持在車道之間,進而達成 Level 2 等級的自動駕駛效果。
此次參與集評的車款中,僅有 Toyota Auris 的 TSS 系統並未標配全速域車距維持巡航系統,其作動速域為時速 30 公里至時速 180 公里之間,車速低於時速 30 公里即取消,而在車主手冊中也有提到,當實際車速與設定之車速相差 16km/h 以上,或者是 VSC 車輛穩定控制系統、PCS 預警式防護系統作動時,車距維持巡航系統就會逕行取消。而沒有車道維持輔助以及全速域的加持下,實際在高速道路行駛時,也沒有另外兩位競爭對手來的便利,尤其遭遇到上下班時的交通顛峰,更突顯出低速跟車系統的便利性。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雖然 Mazda 在 Mazda 3 車系上導入有車道維持輔助系統,但其作動的區間設定卻是較為奇特,一如其全速域主動車距控制系統的作動範圍從靜止到時速 145 公里之間,相較於其他競爭對手是較為特殊的設定,Mazda 3 的 CTS 巡航模式車道維持輔助功能,也是在時速低於 55 公里以內會作動,時速在 65 公里以上則僅有 LAS 車道偏移防止功能(意即車道偏移輔助),時速 55 至 60 公里間則是 2 種系統準備進行切換的速域。
對於已經習慣如 Focus 所搭載的全速域車距控制系統搭配車道維持功能,在高速道路上奔馳時能夠更為省心舒適的便利性來說,僅在時速 55 公里以內作動,似乎只能在交通更為紊亂的市區環境中使用,是相當大的差異對比。但 Mazda 原廠表示,Mazda3 之所以會設定僅在低速用車才開啟車道維持,是原廠基於安全考量、以及時速 60 公里以上不希望太過干擾駕駛者享受駕馭樂趣,才會改由 LAS 車道偏移防止功能接手。或許此舉也是避免駕駛人在高速行駛時,過於倚賴尚未完全成熟的駕駛輔助系統,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意外情事產生。
當今科技雖然尚未百分百,但 Mazda 3 以及 Auris 在時速 30 公里以內,測試皆順利完成
即便已經在許多報導中提到,但每每論及自動煞停功能時,總是要再次提醒,AEB 自動緊急煞車系統並非如字面一般,乃是百分百都能煞停的無敵系統,仍舊需要取決於當下車速、路面狀況、輪胎狀況等,這也是 U-CAR 試車組在進行行人偵測測試時,會以時速 30 公里為主要測試速度的原因,如果速度太快時,此時的 AEB 自動緊急煞車系統仍舊會進行制動功能,但重點已經改成降低意外造成之損害。這樣的設定其實在許多品牌車主手冊中都會有詳盡說明。
AEB自動緊急煞車系統一覽 | |||
車型 | Ford Focus ST-Line | Mazda Mazda 3 Bose旗艦型 | Toyota Auris旗艦型 |
主動煞車系統 | AEB全速域輔助煞停 | SBS智慧前行煞車輔助 | PCS預警式防護系統 |
作動內容 | 車輛、行人、自行車 | 車輛、行人、自行車 (夜間不支援自行車) | 車輛、行人 |
作動條件 | 前方車輛:5~130km/h 行人與自行車:5~80km/h | 前方車輛:4km/h以上 行人與自行車:10~80km/h | 前方車輛:10~180km/h (30km/h以上為煞車力道輔助) 行人:10~80km/h |
再者,各家系統不僅名稱不同,所能偵測的範圍、對象也不盡相同,此次集評的 3 款車中,Toyota Auris 搭載的 TSS 系統,其 PCS 預警式防護系統就沒支援自行車的主動偵測,Mazda 在 Mazda 3 上所搭載的 SBS 智慧前行煞車輔助系統,雖然偵測對象囊括有前車、行人與自行車,但自行車在夜間時則不支援,系統作動的速域範圍也幾乎不同,不過在行人或自行車的作動速域卻幾乎相當,最高僅支援到時速 80 公里的範疇。
一如前文所提到,由於福特六和有所考量的關係,因此此次 3 款主流中型掀背戰力中,只有 Mazda Mazda 3 與 Toyota Auris 進行實地的 AEB 自動緊急煞車測試,各車分別進行 3 次測試,皆以時速 30 公里進行,分別為時速 30 公里含油門、時速 30 公里不含油門,時速 30 公里定速等,Mazda Mazda 3 與 Toyota Auris 在 3 項測試中都順利成功煞停;比較有趣的是,煞停後 Mazda 3 與測試對象艾比的距離,比 Toyota Auris 煞停後更遠,且甚至會給人較為柔和的感受,是相當有趣的測試結果,也展現出各家品牌為其麾下產品所進行的設定,有著各自不同的產品調性與魅力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