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電動 SUV 集評中,其涵蓋了歐系、韓系及美系的車款,而會選擇休旅車型的消費者,首先最在乎的莫過於車輛空間上表現,畢竟若要承載家人出遊,亦或是長途旅遊的需求,休旅車勢必在乘坐感受上會較轎車還來的出色。再來就是配備上的搭載,在享受舒適承作之餘,若能搭載上諸多擁有絕佳便利性的功能,更是能讓車上乘客有著更為優質的乘車體驗;此外,因每款車所源自的地域不同,車輛外觀造型、亦或是到車內的布局及設計上也有所差異,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最喜愛的車型。

這次所評比的 6 款車尺碼上也稍有些落差,Mustang Mach-E 和 Model Y 車長超過了 4.7 米,而韓系雙雄 EV6 與 Ioniq 5 落在 4.6 米多甚至接近 4.7 米,相對起來 iX1 與 C40 Recharge 車格就明顯小上一些,間接也會讓後排乘客的舒適性上稍嫌有所扣分,不過也因車輛尺碼較小的緣故,在整體的操控性上也會靈活一些,穿梭在狹窄巷弄、轉彎或是停車皆是如此。而本篇我們則會聚焦在車輛的乘坐舒適性、機能和科技等面向來討論,來一探每款車型的優劣勢所在。

車款BMW
iX1
Ford
Mustang
Mach-E
Hyundai
Ioniq 5
Kia
EV6
Tesla
Model Y
Volvo
C40 Recharge
車長 (mm)4,5004,7284,6354,6954,7514,440
車寬 (mm)1,8451,8811,8901,8901,9211,873
車高 (mm)1,6161,6241,6051,5501,6241,596
軸距 (mm) )2,6922,9843,0002,9002,8902,702
後排座椅空間表現
膝部空間 (cm)615142113.511
頭部空間 (cm)1412.5167.511.56
椅面寬度 (cm)125128127126129120
椅面長度 (cm)4449525043.544
椅面距車頂高度 (cm)746968.569.57465.5
座椅調整機能椅背傾角
可調(7段)
僅向前
傾倒
椅背傾角
可調(4段)
後排可前後
滑移13.5公分
椅背傾角
可調(12段)
椅背傾角
可調(5段)
僅能調整頭枕
車尾行李廂空間表現
容積 (liter)490~1,495100(前)
519~1,420
(後)
24(前)
527~1,587
(後)
20(前)
520~1,300
(後)
117(前)
854~2,041
(後)
31(前)
404~1,196
(後)
深度 (cm)8888988910898
寬度最窄 / 最寬 (cm)101/133.5104/117104/125104/10793/15099/120
高度 (cm)777775737666
距地高度 (cm)717673746575
車尾門開啟後
門把距地高度 (cm)
187179186180187181
後排座椅傾倒後
置物空間
最大深度 (cm)
178173188.5192203173
備註:後排座椅空間以身高179公分男性為模特,並以基本舒適坐姿進行測量

後座空間比較,EV6 膝部空間、Ioniq 5 頭部空間表現不俗

我們將車輛前座調整至 179 公分駕駛舒適的坐姿後,我們也隨即來到後座來做評比,而這回評比車款中,後座膝部表現部分 Kia EV6 明顯勝過其他對手,從 179 公分的乘坐者來看,膝部空間來到 21 公分,同時 50 公分椅面長度亦能帶來一定的大腿支撐性,不過若乘坐姿勢靠後並仰一些,在膝部彎曲部分椅面就無法給予太多的支撐。

雖然 EV6 在膝部空間有著不俗的表現,但劣勢則在於頭部方面,因為車輛後半部設計向下斜幅度明顯較多,因此頭部空間僅剩 7.5 公分的距離,不過椅背可調的段數相當多,後座乘客能調整至最舒服的位置,多少彌補頭部空間的缺點。

後座膝部表現部分 Kia EV6 明顯勝過其他對手,不過若乘坐姿勢靠後並仰一些,大約在膝部彎曲部分椅面就無法給予太多的支撐;雖然 EV6 在膝部空間有著不俗的表現,但劣勢則在於頭部方面。

接下來我們換到同樣是韓系車款的 Hyundai Ioniq 5 上,雖然與 EV6 同為兄弟車款,但尺碼上也略有不同,雖然車長較 EV6 少了 60mm,不過在車輛的軸距上則放大到了 3,000mm,而來到車內部份,14 公分的膝部空間表現還算是中規中矩,不過 52 公分的椅面長度則都是這次評比裡最佳,其能提供大腿足夠的包覆性,搭配上後排座椅還可做多達 13.5 公分的前後滑移;此外,受惠於車輛後半部較為方正的設計,因此頭部空間也有著 16 公分的表現,使 Ioniq 5 展現極佳的後排乘坐舒適度與多樣調整性。

Ioniq 5 膝部空間表現還算是中規中矩,不過 52 公分的椅面長度則都是這次評比裡最佳,其能提供大腿足夠的包覆性,搭配上後排座椅還可做多達 13.5 公分的前後滑移。

再來看到 Mustang Mach-E 和 Model Y 的部分,兩款車為這次評比中車長較大的款式,其都超過 4.7 米大關,而 Model Y 更是稍微大了一點點,至於軸距部分則是 Mustang Mach-E 較為出色,趨近到快 3 米的距離,也因兩輛車的尺碼較為相似,使在後座乘坐上表現也更為接近;首先膝部表現部分 Mustang Mach-E 以 15 公分勝過 Model Y 的 13.5 公分,至於頭部空間同樣則是由 Mustang Mach-E 以 1 公分之差勝出。

不過較大差異處則在於椅面的長度,以及座椅的調整機能,Mustang Mach-E 雖然椅面長度明顯多於 Model Y,在大腿的支撐性上更為出色,但相反的後座僅能做往前傾倒,整體的坐姿也稍微較挺;至於 Model Y 雖然椅面長度不如 Mustang Mach-E,但在椅背能做多段調整下,也讓後座乘客有更多空間上的餘裕。

膝部表現和頭部空間部分 Mustang Mach-E 皆勝過 Model Y,不過較大差異處則在於椅面的長度,以及座椅的調整機能,Mustang Mach-E 後座僅能做往前傾倒,而 Model Y 椅背則能做多段調整。 ( 上圖為 Mustang Mach-E,下圖為 Model Y )

最後來到兩款歐系產品 iX1 與 C40 Recharge,這也是此次評比尺碼較小的車款,前者尺碼為 4.5 米,而後者再縮短一點,因此兩款車型在軸距表現部分都略遜於前述車款,約在 2.7 米左右;而在兩款車型的設計上則明顯所不同,iX1 為傳統休旅的設定,C40 則更像是現今頗為流行的跨界掀背款式,造就在後座乘客空間上的差異。

首先看到頭部空間部分,iX1 有著不錯的 14 公分表現,但 C40 Recharge 僅有 6 公分的空間,也是 6 輛評比車款中頭部表現最小的,並且 C40 Recharge 後座僅能調整頭枕,椅背無法做傾倒的功能,使後排機能利用上打了些折扣;至於 iX1 雖然頭部空間表現不錯,但相對的膝部僅有 6 公分的距離空間,以休旅車型來說相對起來也稍微侷促一些。

頭部空間部分 iX1 有著不錯的表現,但相對的膝部空間表現不佳;而 C40 Recharge 是 6 輛評比車款中頭部表現最小的,並且後座僅能調整頭枕,椅背無法做傾倒的功能。 ( 上圖為 iX1,下圖為 C40 Recharge )

後行李廂空間比較,Model Y 具備不俗置物表現

來到後行李廂空間表現部分,雖然是後行李箱為評比主軸,但由於電動車沒有了引擎的配置,因此多數車型還擁有了前置物箱的空間。而在後車廂容積方面 Model Y 展現不俗的實力,擁有最大 2,041 公升的表現,前方置物空間也有 117 公升的容積,同時也在車尾較寬的情形下,150 公分最大寬度也為所有車輛中最佳,而左右兩側的設計也較為平整,並且深度也較其他車款亮眼,甚至將後排座椅都傾倒下,擁有超過 2 公尺的空間,亦帶來寬敞的後廂空間表現。此外,後尾門距地高度為所有評比車款最低,在放置物品上也更為輕鬆。

後車廂容積方面 Model Y 展現不俗的實力,擁有最大 2,041 公升的表現,同時也在車尾較寬的情形下,150 公分最大寬度也為所有車輛中最佳,而左右兩側的設計也較為平整,並且深度也較其他車款亮眼。

Ioniq 5 擁有本次評比中後行李廂容積第 2 佳的表現,而寬度部分算是中規中矩,但在設計佈局上後輪外殼稍微突出一些,不過也是受惠於車輛較寬的設計,使整體後廂置物的擺放上也有不錯的表現,另外還附有伸縮帳版的配置,也讓後行李廂的機能使用上更加便利。至於同為韓系車廠的 EV6 後車廂表現則未像 Ioniq 5 那麼出色,1,300 公升的容積為也遜色 Ioniq 5 一些,最大寬度表現則是敬陪末座,整體來看 EV6 後車廂的置物表現確實未到很出色,在後方物品的擺放空間上與自家兄弟 Ioniq 5 明顯略遜一籌。

Ioniq 5 擁有本次評比中後行李廂容積第 2 佳的表現,而寬度部分算是中規中矩;EV6 後車廂表現則未像 Ioniq 5 那麼出色,1,300 公升的容積為也遜色 Ioniq 5 一些,最大寬度表現則是敬陪末座。 ( 上圖為 Ioniq 5,下圖為 EV6 )

iX1 後車廂表現較 Mustang Mach-E 出色一些,最大容積多了 75 公升,深度上兩款車相同,不過在最大寬度上 iX1 則再略勝一籌,同時距地高度較低,而行李箱開口後高度有著不錯的表現,亦讓物品的放置上更為輕鬆,左右兩側也有較佳的平整性,上方有著帳版配置,雖然後行李箱機能表現不俗,不過 iX1 也為評比 6 款車中唯一沒有前置物空間的車款,這點也稍嫌可惜一些。Mustang Mach-E 尾門開啟後的高度與 iX1 並列最高,不過尾門開啟後距地高度則是所有車款最低,而兩側輪弧的突出也還在可接受範圍之內。

iX1 後車廂表現較 Mustang Mach-E 出色一些,不過在最大寬度上 iX1 則再略勝一籌;而 Mustang Mach-E 尾門開啟後的高度與 iX1 並列最高,不過尾門開啟後距地高度則是所有車款最低。 ( 上圖為 iX1,下圖為 Mustang Mach-E )

至於 C40 Recharge 的後車廂容積最大 1,196 公升為本次評比最後 1 名,同時開口高度為則為最低,雖然擁有不錯的平整性,但論以置物的擺放上確實並未到很出色,受限於跨界掀背的設計,也讓 C40 在後排乘坐和後車廂收納方面略遜競爭對手一些。

C40 Recharge 的後車廂容積最大 1,196 公升為本次評比最後 1 名,同時開口高度為則為最低,雖然擁有不錯的平整性,但論以置物的擺放上確實並未到很出色,受限於跨界掀背的設計,也讓 C40 在後排乘坐和後車廂收納方面略遜競爭對手一些。

座艙設計各有特色,數位化科技端看消費者喜愛

座艙數位化科技表
車款BMW
iX1
Ford
Mustang
Mach-E
Hyundai
Ioniq 5
Kia
EV6
Tesla
Model Y
Volvo
C40 Recharge
座艙系統BMW
iDrive 8.0
SYNC
4A系統
Jong-e GUI
操作介面
Google
車載系統
駕駛數位儀表10.25吋10.2吋12.3吋12.3吋-12.3吋
中控數位儀表10.7吋15.5吋12.3吋12.3吋15吋9吋
中文化界面-
OTA遠端更新---
聯網功能---
語音聲控英文聲控
手機鑰匙---
遠端車輛控制APP---
遠端遙控停車--需選配FSD-
HUD+
AR擴增實境導航
-----
V2L車內供電系統--
GT-line
e-AWD增程版
--

進入到車內部份,其每款車都有各自的設計風格,不同氛圍的呈現也考驗著消費者的選擇,包括儀表板、中控臺或是排檔的配置,每個人所偏好的款式不一定相同。首先看到 Mustang Mach-E 部分,這次所借的款式為 Premium 車型,不過在入門的 Select 車型即已擁有相當豐富的配備設定,包含三輻式多功真皮方向盤含電熱機能、前雙座 8 向電調含加熱、駕駛座記憶、全景玻璃車頂、雙區恆溫、電子手煞車及手機無線充電等,皆列為全車系標配。

Mustang Mach-E 這次所借的款式為 Premium 車型,不過在入門的 Select 車型即已擁有相當豐富的配備設定,包含三輻式多功真皮方向盤含電熱機能、前雙座 8 向電調含加熱、駕駛座記憶、全景玻璃車頂、雙區恆溫、電子手煞車及手機無線充電等。

Mustang Mach-E 還具備 B&O 音響系統、10.2 吋數位化儀表板以及整合 SYNC 4A 娛樂通訊整合系統、人因觸控介面、優化聲控系統、無線 Apple CarPlay/Android Auto 、原廠衛星導航等多項機能的 15.5 吋直立式中控螢幕,Premium 車型內裝則進一步追加了 7 色車內氣氛燈以及鋁合金踏板。

整體來看 Mustang Mach-E 大面積的直立式中央資訊螢幕也頗為醒目,不過操作起來有時會稍微頓一點,至於數位儀表的設計也很新穎,但視覺的呈現上則稍嫌小一些,而排檔系統則為旋鈕式設定,使其車內數位化的氛圍也相當濃厚,與過往 Ford 車款的設計有不小差異。

Mustang Mach-E 大面積的直立式中央資訊螢幕也頗為醒目,不過操作起來有時會稍微頓一點,至於數位儀表的設計也很新穎,但視覺的呈現上則稍嫌小一些,而排檔系統則為旋鈕式設定。

iX1 搭載懸浮式曲面螢幕,以 10.25 吋虛擬數位儀表、搭配 10.7 吋中控觸控螢幕組合而成,採用最新世代的 BMW iDrive 8 使用者互動介面,配有智慧語音助理 2.0 、無線 Apple CarPlay 與無線 Android Auto 等科技,並配有 AR 擴增實境導航、HUD、雙前座跑車座椅、360 度環景、360 度環景碰撞錄影,車室整體布局也走向 BMW 新世代高科技設計,搭配上木紋飾板的點綴,也讓車內豪華氛圍增添不少。

iX1 搭載懸浮式曲面螢幕,以 10.25 吋虛擬數位儀表、搭配 10.7 吋中控觸控螢幕組合而成,採用最新世代的 BMW iDrive 8 使用者互動介面。

在整體操作介面上,數位儀表整合了中控觸控螢幕也讓駕駛能更清楚掌握行車資訊,而前方抬頭顯示器亦能再增添車輛最即時的訊息,包括是否有超速、輔助系統的啟用等等;中央鞍座的排檔也改為撥鍵式、整合中央鞍座的懸浮式設計,而往前或往後即能入檔,不過檔位無法直接排至 P 檔,必須是按下手煞車鍵後系統才會自動入 P 檔;至於懸浮式中央鞍座的設計對於下方取物並未到很好用,而手機無線充電有固定桿設計,讓手機在行車時較不易滑動。

iX1 數位儀表整合了中控觸控螢幕也讓駕駛能更清楚掌握行車資訊。
中央鞍座的排檔也改為撥鍵式、整合中央鞍座的懸浮式設計,而往前或往後即能入檔,不過檔位無法直接排至 P 檔,必須是按下手煞車鍵後系統才會自動入 P 檔;至於手機無線充電有固定桿設計,讓手機在行車時較不易滑動。

此次借測的 C40 Recharge 為高階 Ultimate Twin Motor 車型,而在入門車型其實就有相當豐富的配備,包括 Google 提供的車載資訊娛樂作業系統,支援 Apple CarPlay、即時聯網、OTA 遠端更新、Volvo on Call 等機能,介面採用 12.3 吋數位儀表、搭配中央直立式的 9 吋觸控螢幕組合。

駕駛座為多向電動調整座椅含 2 組記憶、副駕駛座為標準的多項電動調整,雙前座也具有 4 向電動腰靠調整、以及座椅腿靠手動延伸支撐。空調配有雙區恆溫與後座出風口,並搭載品牌招牌的 CleanZone 純淨車室系統、高效複合清淨科技。至於雙馬達車型主要增加了 Harman Kardon 多媒體音響系統和 360 度環景影像。

此次借測的 C40 Recharge 為高階 Ultimate Twin Motor 車型,而在入門車型其實就有相當豐富的配備,介面採用 12.3 吋數位儀表、搭配中央直立式的 9 吋觸控螢幕組合。

整體來看 C40 Recharge 的科技氛圍稍微沒有那麼濃厚,包括造型的設計、實體按鍵的配置或是傳統排檔桿等等,不過在擁有了 Google 車載系統情形下,確實能帶來更方便的用車體驗,像是過往要在連接 Apple CarPlay 或 Android Auto 後才能使用的 Google 導航,在 C40 身上就已標配搭載,僅需輸入導航地點後即能啟用,並且在數位儀表上同時也會有地圖導航的指引,讓駕駛對於圖資上訊息的接收更為清楚明瞭。

此外,C40 Recharge 並沒有另外設計啟動按鈕,而是在進入車室內後,駕駛人切換檔位後就能直接行駛,至於駕駛人下車後車輛就會自動熄火關閉。

在擁有了 Google 車載系統情形下,過往要在連接 Apple CarPlay 或 Android Auto 後才能使用的 Google 導航,在 C40 身上就已標配搭載,僅需輸入導航地點後即能啟用,並且在數位儀表上同時也會有地圖導航的指引。

Ioniq 5 車內座艙介面採用簡約造型並散發著高科技氛圍,其包含 12.3 吋數位儀表與 12.3 吋中央觸控螢幕皆整合在同一白色基底鏡面,而方向盤的造型也相當前衛,採雙幅式且未有廠徽設計,方向盤上除了娛樂系統按鍵與輔助功能外,左下方還有駕駛模式的切換,塑造出更為跑格氣息的設計氛圍,而整合式的面板也讓駕駛能夠更清楚掌握行車訊息。

檔位則位於方向盤右下方並為旋鈕式線傳設計,不過 D 檔與 R 檔位置相反則需習慣一下,並且中控臺下方有著寬裕的空間,中央鞍座採還可做前後滑移,並整合置杯架、手機無線充電、USB 孔等,亦創造出不俗的置物擺放表現。

Ioniq 5 車內座艙介面採用簡約造型並散發著高科技氛圍,其包含 12.3 吋數位儀表與 12.3 吋中央觸控螢幕皆整合在同一白色基底鏡面,而方向盤的造型也相當前衛,採雙幅式且未有廠徽設計。
檔位則位於方向盤右下方並為旋鈕式線傳設計,不過 D 檔與 R 檔位置相反則需習慣一下。

Ioniq 5 在整體車室內上設計也與過往 Hyundai 車款明顯不同,確實帶來嶄新的駕駛感受,不過較為可惜的是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目前只有提供有線連接,並未有無線的功能,此外,介面未有中文化也略嫌可惜;而在數位化之餘,Ioniq 5 還是保有一定的實體按鍵,並不會說將所有按鍵功能都轉型成從螢幕點選。頂規車型還配有 Bose 高階音響系統和全景天窗等配備,能帶來更多奢華氛圍的感受,並且中階以上車型更具有可全傾的 12 向雙前座電動座椅,提供雙前座電動腰靠、雙前座通風加熱,同時雙前座還擁有腿靠設計。

Ioniq 5 較為可惜的是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目前只有提供有線連接,並未有無線的功能,此外,介面也未有中文化;而在數位化之餘,Ioniq 5 還是保有一定的實體按鍵,並不會說將所有按鍵功能都轉型成從螢幕點選。

作為 Ioniq 5 兄弟車的 EV6,在車內的布局設計上多少有一點相似,不過兩款車型的風格則截然不同,若說 Ioniq 5 走的是簡約優雅氛圍,那 EV6 就是具備跑格並帶有高質感的氛圍。首先方向盤雖然同為雙幅式設計,不過造型上則不盡相同,並且左右兩邊的娛樂系統和駕駛輔助功能是與 Ioniq 5 相反,至於前方則維持與 Ioniq 5 相同的整合其 12.3 吋的數位儀表、12.3 吋中央觸控螢幕,而中央鞍座採懸浮式設計,鞍座上有著車輛啟動鈕,排檔則以旋鈕式來呈現,並且後方還有手機無線充電及置物區。

EV6 內裝具備跑格並帶有高質感的氛圍,方向盤雖然同為雙幅式設計,並且左右兩邊的娛樂系統和駕駛輔助功能是與 Ioniq 5 相反,至於前方則維持與 Ioniq 5 相同的整合其 12.3 吋的數位儀表、12.3 吋中央觸控螢幕,而中央鞍座採懸浮式設計。
中央鞍座採懸浮式設計,鞍座上有著車輛啟動鈕,排檔則以旋鈕式來呈現,並且後方還有手機無線充電及置物區。

EV6 的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同樣為有線設定,並未有無線的功能,至於新年式 EV6 車系包含儀表及中控螢幕皆全數改為中文介面,亦能帶來更加清楚明瞭的功能選單。座椅設計部分,雖然沒有 Ioniq 5 的雙前座還擁有腿靠設計,但也具備休憩模式,可一鍵按下向後傾倒,雙前座內側還內建可供後座充電的 USB-C 充電孔,B 柱處也有空調出風口,座椅也全數以黑色皮質與麂皮、搭配白色皮質相間提供出色質感,同時音響則採用 14 支喇叭的 Meridian 環繞系統,而電動寬景天窗則需到 GT-line e-AWD 增程版才配有。

EV6 的 Apple CarPlay 與 Android Auto 同樣為有線設定,並未有無線的功能,至於新年式 EV6 車系包含儀表及中控螢幕亦全數改為中文介面,亦能帶來更加清楚明瞭的功能選單。

Model Y 維持 Tesla 向來的極簡化設計,將所有車輛控制機能全數整合在中控臺的 15 吋觸控螢幕,如是首次接觸到 Tesla 的車主,或許會不太適應這樣的設定,沒有了前方儀表,當然這之中最大差別就在於時速的判別,必須從中央螢幕左上方來得知,並且打擋的設計也與市面上許多車型不同,其位在右後方撥桿式的排檔也須點時間來適應;而方向盤上僅有簡單的滾輪按鍵,絕大多數的設定都必須到中央大螢幕去選擇,不過若是覺得點選螢幕太慢,也可透過語音系統來啟用車輛部分功能,例如手套箱開啟或是後視鏡折疊等等。

Model Y 維持 Tesla 向來的極簡化設計,將所有的車輛控制機能全數整合在中控臺的 15 吋觸控螢幕,方向盤上僅有簡單的滾輪按鍵,絕大多數的設定都必須到中央大螢幕去選擇,位在右後方撥桿式的排檔也須點時間來適應。

Model Y 具備電動調整的真皮多功方向盤、全景式天窗、雙區恆溫空調含後座出風口、電動調整雙前座椅、電熱前後座椅、雙手機無線充電以及整合 14 具揚聲器的豪華音響系統,配備的搭載不在話下,並且還擁有 HEPA 高微粒空氣過濾系統,而可調整第二排座椅椅背、第二排電動放平摺疊等空間變化機能也展現 Model Y 不俗的車室表現。在長時間操作下來並適應 Tesla 的設計風格後,其介面的操控確實能帶來不少高科技氛圍,也更是突顯 Tesla 獨樹一幟的氣息。

Model Y 具備電動調整的真皮多功方向盤、全景式天窗、雙區恆溫空調含後座出風口、電動調整雙前座椅等多項配備,在長時間操作下來並適應 Tesla 的設計風格後,其介面的操控確實能帶來不少高科技氛圍。